弦琴和鳴
《G大調第八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30之3》
《G大調第八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30之3》是貝多芬於1801至1802年間所作,並於1803年發表,獻給俄羅斯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這部作品代表了貝多芬早期至中期風格的轉變,它的結構嚴謹,並以大量節奏變化和突然的強音展現貝多芬的活力與趣味。雖然此曲創作於貝多芬與聾病和自殺念頭鬥爭的時期。然而,音樂作品中展現的生機勃勃的精神似乎代表了貝多芬內心生與死之間的激烈戰鬥。
全首奏鳴曲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Allegro assai 以快速的 6/8 拍子呈現,為標準的奏鳴曲形式, 第一主題展示了貝多芬如何用最基本的音階和和弦模式創造音樂;第二主題,貝多芬並沒有按照傳統的奏鳴曲式轉到屬調,本曲為 G 大調,在當時的奏鳴曲式慣例下應轉入 D 大調,但貝多芬卻打破傳統先轉入平行調 d 小調,之後才轉到 D 大調。全樂章透過小提琴和鋼琴精采緊湊的節奏,展現華麗大膽的演奏技巧和流動的三聲部對位,使樂章間充滿著多變的旋律織體與生氣蓬勃的活力。
第二樂章:Tempo di Minuetto, ma molto moderato e grazioso。這一樂章以降E大調呈現,以小步舞曲的速度和優美的旋律,展現貝多芬音樂與優雅的抒情性。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使用ABA’B’A"輪旋曲式來重複主要旋律的素材,並透過大小調交替和節奏變化提供樂段對比。
第三樂章:Allegro vivace。最後一樂章揭示了貝多芬喜愛鄉村性格的創作面貌,鋼琴左手持續的頑固低音基礎,宛若鄉間舞蹈般的重複低音,提供盡情奔馳的主旋律趣味俏皮的對比,而小提琴與鋼琴相互間緊密的對話與技巧,使樂曲呈現活力十足的律動。尾奏樂段也有一個令人意外的轉調,貝多芬從原調 G 大調毫無鋪陳地直接轉到遠系調的降 E 大調。另外,曲中透過許多特殊的突強 (sf) 記號用法,使曲子更加緊湊與靈活,製造令人出奇不意的驚喜。